大三上跑去交換,交換心得點我
我大三上跑去德國交換,所以錯失了系上的三堂必修,包括電子學三、數值分析一,還有儀器與量測,加上我另外修的三堂主科,分別為積體電路設計導論、通訊系統一、真空技術,總共六個主科,導致這學期壓力山大。綜觀整個大學生活,這應該是我最認真的學期了,整天都在念書寫作業,考前都只睡兩三個小時而已,還看了幾次日出。拚死拚活總算是熬過來了,這也是我學到最多東西的一學期。
課程名稱:積體電路設計導論 Introduction to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vlsi
教授:張孟凡
學分:3
課程大綱:
1. Introductions
2. CMOS Devices and IC Process
3. Static and Dynamic CMOS Gates (Combination Logics)
4. Sequential CMOS Circuits
5. Interconnects and Parasitic effects
6. Memory and Array Structures
7. Chip Design Methodologies
8. Chip-level Optimizations
9.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Nano-scale IC
上課方式:
投影片為主,偶爾會寫點板書,有些老師比較強調的部分會在考試考出來,要自己趕快記筆記。
作業:
一共五次作業加一個Final Project,每次作業都間隔兩個星期,作業內容差蠻多的,包括設計 Inverter chain、decoder、D-latch、D flip-flop、Sense Amplifier等等的,然後量一些setup time、hold time、FoM等等的東西,共通點就是超花時間,我每次都花超久在畫layout,尤其是decoder那次,7乘128差點畫到往生。Final project是設計一個128*16 bits ROM macro,會用到前面作業的東西,所以前面要好好做,然後會有FoM的排名,排名前面的會加分,我通常都是畫完就交了,沒力氣在那邊拚那種加分。作業和考試各佔50%,只要作業好好做,學期分數都會蠻高的。
(Made by 我的 final project 好夥伴)
心得:
老師很重視實作,同時也很樂於分享業界的經驗(有些聽起來很好笑,但發生在我身上的話我大概笑不出來)。他會從剛開學就一直警告大家這堂課很累,要花很多時間,實際上也是這樣,在評估選課時這堂課要當成兩個主科。這也是我第一次用電機系的工作站帳號,算是很特別的經驗,期末有個插曲就是工作站大爆炸(誇飾),導致很多組的資料不見或是沒辦法登入,最後Final project的demo有往後移一點點,不過工作站的狀況剛好沒影響到我們組。總體來說課程內容很扎實,學到不少東西,而且有實作過真的會比較懂自己在學什麼,但很累就是了。
課程名稱:通訊系統一 Communication Systems (I)
教授:馮開明
學分:3
課程大綱:
1.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ystems
2. Fourier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Signals
3. Amplitude Modulation
4. Phase and Frequency Modulation
5. Random Variables and Processes
6. Noise in Analog Modulation
7. 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Analog Signals
8. baseband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Signals
上課方式:
清晰易懂且精美的投影片搭配板書,板書抄得很多很快,但是老師上課有錄影傳到yt,所以我回去還是可以補起來,有些比較難的部分也會反覆聽,幫助很大。
作業:
題目應該是課本的習題,但對我來說蠻有挑戰的,每次都要想很久QQ
我覺得有個夥伴一起修的話應該比較有幫助,可以互相討論,但我期初一起修課的朋友二退了,所以後面題目就寫得比較艱辛。7次作業總共20%,期中期末各佔40%,因為考得很難,所以作業真的要盡量把握。
心得:
考試跟作業難度差不多,作業寫不出來考試就會掛,講義要反覆唸到很熟(容我再稱讚一次講義很精美)。前半學期會學一些訊號與系統學過的觀念加上各種調變技術,後半學期用機率開局再教一些雜訊等等的內容,頗燒腦但蠻好玩的。總體來說不太甜但是我很喜歡,內容很有挑戰性也很有趣。學期分數有被往上調一個等第。
課程名稱:電子學三 Communication Systems (I)
教授:張廖貴術
學分:3
課程大綱:
Ch. 15 CMOS digital circuits
Ch. 16 Advanced topics in digital IC
Ch. 17 Memory circuits
Ch. 11 Output stages and power amplifiers
Ch. 13 Filters and tuned amplifiers
Ch. 14 Signal generator and waveform-shaping circuit
上課方式:
老師用投影片上課。
作業:
題目都是smith的,難度飄忽不定,有些簡單有些難。
心得:
這堂課理論上是大三要修的,是我交換時欠下的債。不過我覺得蠻慶幸這堂課跟vlsi同一個學期修的,因為前兩次段考的內容稍有重疊,比如memory 或 CMOS的部分,所以準備起來可以輕鬆一點。加上前面修的電子學一二,我們應該把整本Smith讀得差不多了,達成壯舉。每堂課都會有簽到單,據說會做為加分依據。老師比較注重觀念,考試不太會考太複雜的數字計算,大部分都是觀念題,回答方式也是簡答即可。老師人很好,私底下寄信請教老師問題都會回覆。兩次期中一次期末,考前會有重點整理,基本上把老師點到的東西讀熟就會高分了,不會考太複雜的計算。
課程名稱:數值分析一 Numerical Analysis I
教授: 藍貫哲
學分:3
課程大綱:
Chapter 0 Matlab ABC
Chapter 1 Mathematical Preliminaries and Error Analysis
Chapter 2 Solutions of Equations of One Variable
Chapter 3 Interpolation and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
Chapter 4 Numerical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Chapter 5 Numerical Solution of Initial-Value Problems
Chapter 11 Numerical Solution of Boundary-Value Problems
Chapter 6 Direct Methods for Solving Linear Systems
Chapter 7 Indirect Methods for Solving Linear Systems
Chapter 8 Approximation Theory
上課方式:
老師第一堂課先從頭教Matlab,因為後面作業常常會用到。老師課前會先上傳課前影片,課上會再講一次課程內容,都會搭配投影片,有時候會問同學問題做為加分,基本上敢回答老師都會給予肯定。不過後期可能因為在趕課就比較少問問題了。
作業:
共四次作業,題目不少,計算量大,要狂按計算機,每次都會花不少時間(常常每次按完答案都不一樣,真神奇)。有一個加學期成績10分的bonus,題目比較難一些,很需要動腦不過不至於到寫不出來。
心得:
老師感覺挺有教學熱忱的,目前似乎正在嘗試各種教學方法,所以期中考最後一題就是問我們對上課方式有沒有意見。這學期的上課都有錄影放在yt,這點我覺得很棒。考題有些會從作業出,所以考前要把作業寫熟,不然考試題目蠻多的可能會寫不完。學期成績加十分的bonus,大大的幫助我減輕期末考的壓力和負擔。這堂課基本上就是一直按計算機。另外要感謝朋友教了我不少題,讓我最後斬獲T分數66分。
課程名稱: 儀器與量測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s
教授:李志浩&蘇育全
學分:3
課程大綱:
Chap. 1: Introduction
Chap. 2: Basic Concepts
Chap. 3: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Chap. 4: Sensing Devices
Chap. 12: Radiation Measurement
Chap. 14 signal process
Chap. 15 Report writing
Chap. 5: Displacement and Area Measurements
Chap. 6: Pressure Measurement
Chap. 7: Flow Measurement
Chap. 8: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Chap. 10: Strain Measurement
上課方式:
兩位老師都用投影片上課,幾乎每堂課結束後都會有小考,題目不會太複雜。
作業:
題目不多,但是如果沒有考古會寫得很痛苦,因為這堂課涉及的領域很廣。
心得:
老實說我這堂課的收穫沒有其他課來得多,對自己學到什麼也覺得有點模糊,可能是涉及到太多領域的關係。
課程名稱:真空技術 Vacuum Technology
教授:林郁洧
學分:3
課程大綱:
第一週 真空概論
第二週 氣體分子動力論
第三週 氣流與氣導
第四週 氣流與氣導
第五週 氣體的吸附和放出
第六週 氣體的吸附和放出
第七週 真空度量
第八週 真空度量
第九週 真空標準與校正
第十週 真空幫浦
第十一週 真空幫浦
第十二週 真空流量計
第十三週 真空材料、元件與封合
第十四週 真空材料、元件與封合
第十五週 真空系統設計與裝配
第十六週 真空系統設計與裝配
第十七週 真空測試與測漏
第十八週 真空技術應用簡介
上課方式:
老師用投影片上課,感覺很隨興,常常說希望可以早點下課(讚)。老師的口條很好,可以把一些蠻複雜的名詞用很解單的方式解釋清楚。
作業:
四次作業跟一份學期報告,就我所知作業應該是當加分點名用,題目都很簡單(比如解釋一下平均自由徑之類的)。學期書面報告題目自訂,只要跟真空有關即可,但老師有強調不要幾個主題,因為以前實在太多人做了。我自己做真空技術發展史(一個擦邊球),最後有開放上台報告加分,但我覺得好像沒加多少QQ
第一個作業要寫自己為什麼要修這堂課,我以為怎麼寫都會一百,就只有簡單講一下理由,結果只有八十,所以第一次作業還是要好好寫。
心得:
這堂課就是大四生修個身體健康的,負擔不大又可以學點真空的基礎,所以雖然是偏材料的課還是有不少電子組的來修。另外這好像是我大學期間唯一一堂期中期末考題目是中文的課。
課程名稱:歷史思維:歷史學家如何想問題 Historical thinking:How do Historians think?
教授: 陳麗華
學分:3
心得:
這堂課是三學分核通。平常上課時間就是放輕鬆聽故事寫點心得當點名,老師的上課內容很有趣,會介紹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胡適、傅斯年、顧頡剛等等),當成故事聽聽也可以吸收不少常識。有兩次分組報告和一次個人報告,算是我目前修過的通識當中負擔偏重的。每組期中報告的題目差很多,從介紹歷史學家到介紹圖書館都有,我們這組是介紹歷史學家。期末報告則是對清大周邊的歷史故事做報告(據說每年六燃都很搶手),我們這組選了竹蓮里當主題,還去訪問里長。這兩次分組報告都是上台報告,報完以後同學跟老師都會問問題(同學問問題可以加分)。我覺得這堂課的同學都很友善,而且也蠻積極,組員也是我目前修過的通識裡最有料的,可能是因為網路評價讓來修的人都不是抱著躺分的心態來的。最後的個人報告是針對家族史或家鄉史寫一篇文章,老師有提供參考的引用格式,做起來也是蠻花氣力的。如果期末沒什麼事情的話這堂課的作業其實蠻有意義的,既可以了解自己的家鄉/家族又可以更認識新竹,但是跟著一堆主科的作業來讓我覺得壓力很大。結論就是這堂課蠻有內容跟意義,只想躺分或混通識學分的最好別修,一是不要當雷隊友,二是避免自己在期末小組被其他組員送下去(有組員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