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iersch Tower in panorama with the city of Munich. (圖片取自https://www.community.tum.de/en/thiersch/)

第三學期快結束了,這個學期也學到不少東西。我修了一堂實驗、一堂Seminar跟三堂Lecture,修課學分只差一堂兩學分的通識。我原本打算把它也修掉,但轉念一想似乎可以留著,這樣要保留學生身分實習的話也方便。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實驗課的實作,讓我的Python進步非常多,也學會用git(屬於學校不會教,業界用到爆)。Seminar也算是對寫論文有點概念了(當然我還差得遠)。理論課我覺得學到最多的是量子後加密和無線通訊兩個領域。HW/SW codesign感覺是比較需要實作理解的東西。另外就是Research Intern終於要結束了,這也是一個12學分的強制實習,我前後也花了快半年。


課程名稱:Seminar o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學分:5 ECTS

心得:Seminar是必修課,至少要修一堂,有很多題目可以選,通常每個Seminar的課程資訊會公布一系列的題目,然後學生再根據有興趣的題目去聯繫題目的Supervisor(博士生)。博士生會指定一些論文要你讀,讀完以後要寫一篇總結性的文章,並做一個簡報上台報告,台下的其他博士生會問一些問題並一起打分數。這學期的Seminar o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Coding and Cryptography, Optical Communications是聯合授課的。前面幾堂課會教你如何寫一份好的報告跟做一份好的簡報(不過我覺得幫助沒有很大),接著就一路到學期末都沒有課,只剩最後上台報告。所以合理安排自己的進度就蠻重要的,都積到最後才做的話會瘋掉。我這學期選的題目是不經意傳輸(Oblivious Transfer),是一個還蠻有趣的領域,傳輸訊息的雙方只要把部分訊息給對方,所以在傳輸訊息的時候還要考慮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並利用不同通道的特性來設計好的Protocol。

為了讀指定論文還有書籍,我需要再去讀一些額外的介紹,在這個過程中對一些基本知識有更多了解(安全多方計算、私有信息檢索、Universal Hashing等等)。每個Supervisor跟學生的互動方式都不太一樣,這點學校給了很大的自由,不過我目前聽到的Supervisor其實都很盡責,最後有上課的學生也全數上繳報告,可以說是圓滿結束。這堂課有趣的地方是同時可以看看其他人都在研究什麼,就算聽不懂也會覺得挺有趣的,然後感嘆自己好多東西不會。另外Supervisor也會給一些寫報告要注意的地方,對之後寫學術論文也蠻有幫助的。

期末報告時,每個人除了上台報告外,也要主持另外一個同學的報告。主持的過程很簡單,就是介紹主講人、然後引導問答環節。期末分數取決於書面報告、口頭報告、以及主持能力(據說只要主持正常的話主持部分就會滿分)。

 

課程名稱:Programmab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b

學分:6 ECTS

心得:這是我在TUM的第二堂實驗課(第一堂是VHDL Lab),上到差點往生。這堂課主要在學SDN(軟體定義網路),它的評分標準如下: 小考20%、期中考25%、Final Project 55%。小考是隔週考,當周也會介紹該周的作業,但是作業本身不算分。也就是說你作業做完了還不夠,要再準備小考。期中考則是四次作業的內容,助教會問不少問題,但是會引導你,可以感受到他真的熱愛SDN。

作業有四個,第一個作業是Mininet的基本指令、設計Topology、熟悉Ryu控制器和Switch的運作。第二個作業是學Openflow封包的Routing和Filtering。作業三是學P4。作業四則是P4的控制平面。

是我每周的作業大約花15小時完成,然後再花點時間準備小考。Final Project 是最恐怖的地方,所有人分成五個組,每個組選擇一個題目實作。我們組做的是Controllers的Loading Balancing和Hot Backup,也就是說在一個系統當中,如果有一個Controller的負擔太大,就要把Controller管轄的Switch遷移給其他的Controller。此外,Controller要監聽其他的Controller,如果發現Controller死掉了,就要把這台Controller管轄的Switch全部接手過來。最後的Demo環節每一組介紹自己的設計,然後助教會瘋狂地問問題確定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幹嘛。總結來說,這堂課讓我學到非常多東西,對SDN和OpenFlow有很多的了解,Python進步了超多、然後學會了怎麼用git。不過到Demo的時後才發現我們好像想太多了,我們基本上卷死其他組了。

 

課程名稱:HW/SW Codesign

學分:5 ECTS

心得:這堂課主要在學混合硬體/軟體設計。包括一些劃分軟硬體的演算法、任務調度、以及評估架構,不需要什麼先備知識,也不用每天熬夜準備。沒有作業、一次期末考,整體來說是一堂挺輕鬆的課,Tutorial和歷年考題都不難,只要乖乖讀書就會有分,還可以帶兩張A4大抄進場,我直接把兩張抄好抄滿。總體來說,內容不太多,但都蠻有用的,我覺得很適合把這堂課放在Loading很重的學期賺學分。

 

課程名稱:Security in Communications and Storage

學分:5 ECTS

心得:這堂課是我的Seminar的Supervisor建議我修的,是一堂很不錯的課。複習了Channel Coding的基本內容,然後Classical Cryptography,一些對稱與非對稱式加密,並把重點放在後量子密碼學,主要是Code-Based和Lattice-Based兩個領域。然後介紹了Secret Sharing和PIR(Private Information Retrieval),因為我的seminar最後有一部分內容就在寫PIR,所以複習德還挺順利的。每個章節都會附上往年的錄影檔,所以就算錯過上課也沒關係。上課內容看起來很多,但是我覺得學過Channel Coding就會覺得還好,另外是上學期有一堂學Quantum Computing,那堂基本上都在背每個加密系統的複雜度,但是都沒有涉及到實際的計算,這堂課更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也對加密更有了解,另外這堂課有0.3分的Bonus,就是實作出一些加密算法並寫一篇報告,要求不高但是我實在沒時間做所以就放棄了。每年的考試都有夠難,題目靈活量多而且計算量大,我第一次在TUM考試寫不完(當然我自己不夠熟也是個原因,但客觀來說我還是覺得很難)。考試可以帶一張雙面A4大抄進去,不過內容多到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抄起,抄了也不一定寫得出來。這個領域的課要求都頗高,據說Channel Coding的考試也是橫屍遍野。

 

課程名稱: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學分:5 ECTS

心得:這堂課是一直想修的課,這學期終於修了(原本我還有修MIMO後來退掉了,負擔不來)。一開始會介紹基本的Rayleigh跟Rician模型,接著會依序介紹Diversity、ISI、OFDM、Channel Capacity和MIMO。整個學下來後會對無線通訊有基本的認識。中間我忙到一度沒辦法去上課,不過講義寫得還挺詳細,所以自己讀也還可以。其中有一個0.3的加分,是讀論文然後報告,但因為我人在葡萄牙旅遊就沒有參加。最後的考試難度也還可以,簡答題偏多,計算也不會太複雜,只要有好好看考古題就不會太差,另外能帶一張A4大抄進場。我覺得這堂課是我這學期的理論課中我最喜歡的一個。

 

課程名稱:Research Internship

學分:12 ECTS

心得:MSCE要修Research Intern(其他系大概也有吧?)。實習占比12學分,只有過和不過,並不會計入總成績當中。我一開始還很擔心會找不到實習,後來開始認真寄信給學校的博士們之後找到了一個,題目是在計算有記憶的通道的通道容量,但是由於我們沒有辦法真的求出值,所以這個研究在找的是通道容量的上下界。我一開始以為不會太難,因為這跟我以前在中研院時的研究題目有點像,結果開始做之後覺得很不容易。大量的推導和公式,唯一會碰軟體就是跑模擬的時候。每週會和我的Supervisor 開會一次,也要感謝她一直給我指點。最後要交一個書面報告和口頭報告。書面報告的部分是15分鐘的報告時間+5分鐘的QA。會在一個會議室舉行,教授、Supervisor和會議的主持人都會來,其他博士生則是自由參加。一般來說如果報告的內容是碩士論文,那麼來的人會多一些。或是是已經確定要念博的碩士,未來的同事們就會來捧場。我15分鐘講完以後教授也簡單問了一些問題,但整體的過程比較像在聊天,可以感覺到教授的目的是真的在了解題目內容然後給出反饋。另外教授理解並提問的速度真的快得可怕,不愧是教授。講完的瞬間我感覺如釋重負,也知道我應該過了。接下來只需要上傳一份20頁的書面報告就可以了。PS. 書面報告沒有格式限制,同樣的內容下Single column的篇幅大約是Double column的兩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orldexplorer 的頭像
    Worldexplorer

    worldexplorer

    Worldexplor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