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https://www.community.tum.de/en/thiersch/)
第二學期不知不覺也快過完了,轉眼間碩士也念一半了,總覺得快得有點不可思議。除了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有點焦慮外,也覺得這學期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只是課業上可以更自由的選課,因為學生工作的關係,我也接觸了樹梅派,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嵌入式的領域上有實作經驗。因為上個學期的成績太差了,這個學期我決心要把分數拉起來,所以也更認真。單就課程來看,這學期比上學期扎實不少。我修了七堂課(最後有一堂沒有註冊考試),這七堂課的領域都挺分散的,但都很不錯。
課程名稱:System Design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學分:5 ECTS
心得:介紹物聯網的課程,上課講義跟內容都中規中矩,前半學期會帶過很多大主題(Microcontroller、Power Supply、OS、Sensers&Actuators等等),後半學期則注重在通訊的部分(IEEE802.15.4、6LoWPAN、RPL等等),上學期修的Data Networking在後半學期的課還蠻有用的。尤其是算CSMA/CD、ALOHA等等的機率,Data Networking考得難太多了。最後到考場的考試人數好像八十幾位,可以看出這堂課算是比較受歡迎而且考試沒那麼難的。雖然沒有考古題,但是有念就有分。我覺得唯一可惜的地方是這堂課沒有軟/硬體實作,所以學到的內容停留在純理論的感覺,如果有實操的話會更有收穫(不過我也會累死)。
課程名稱:Advanced Topic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學分:6 ECTS
心得:這科算是必修之一,MSCE的學生要選一堂Advanced Topic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或Advanced Topics in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因為這堂課只有夏季學期開,所以只能一下或二下修,有些同學就會選擇一下修掉。今年的ATCS是地獄級難度的課,內容超多超廣超難。據說每年的內容不一樣,所以可能其他幾年沒那麼難(或更難),Information Theory跟Channel Coding最好都要懂,而且要很熟,不然講義的推導會完全看不懂。上課步調非常快,雖然會錄影但我反覆看好幾次還是很多不懂。比如第一堂課一個半小時講完了Typical Sequences、Packing Lemma、Lossy Source Coding、Covering Lemma等等。比較像是把一堆東西塞給學生自己讀的感覺。前期的Tutorial沒有錄影,後來大家反映之後就會上傳錄影檔。中間還有一度被集體寄信到Program manager 說太難。總共有6次作業,一次大概都有7~8題,每次只要寫出第1、2題的50%以上分數,最後就有0.3的bonus。聽起來不難但寫起來有夠難,我幾乎都寫不出來,最後就放棄拿bonus了(最後只有一次拿了超過50分)。意外的是這科的期末考還算仁慈,可以帶4張雙面A4進去,除了有很基本的Information Theory和Channel Coding外,還有一題跟作業一模一樣的題目。考試考到一半還發香蕉。
課程名稱:Patent Protection & Trade Secret Protection
學分:6 ECTS
心得:這是兩堂課,但是期末考不知道為什麼一起考,最後成績也登記成一科,所以就合併寫。這是同一個教授的課,這位教授同時也在MIPLC(慕尼黑智慧財產權法律中心)開課。兩堂課都有上的話可以感受到教授偏心Patent,會講比較深也講比較久,Trade Secret就早早講完下課。教授講話有時候很好笑,很多有趣的故事,但可能因為他是律師,常常用艱澀的字(也許法律人真的很講求精確?)。MSCE要修8學分的通識課,可以是語文或是這類的通識。讓我有點佩服的是這和清大的通識課比起來扎實很多,清大滿多的通識課都會給人一種就是去上課拿學分的感覺(當然還是不少好課),但相比下來這堂課是真的學到不少,考試也是來真的,不念書會被當掉。
課程名稱:Communication Networks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沒註冊考試)
學分:5 ECTS
心得:在TUM想拿到學分就要註冊考試,註冊課程單純是拿到上課材料而已。這堂課我本來打算要考試的,但後來準備不完就沒有報名了。因為這堂課內容不少,跟上個學期的Data Networking關聯不小,不過多了很多新內容。總共六次作業,占總成績40%,當初想說可以分擔loading,結果我後來作業分數都很低,加上它考前沒有給作業答案,然後又很多要念,最後我就放棄了。後來同學說給分超高,有點後悔,明年再來一次。
課程名稱:Quantum Computers and Quantum Secure Communications
學分:5 ECTS
心得:教授是一個哥倫比亞人,第一堂的印象就是教授很活潑,也很認真在上課。不過後來還蠻多次因為各種原因沒上課,所以感覺錯過不少次課。後來教授把每堂課都錄影上傳了,所以在Moodle上也能看。有加分題,題目上課會講,要寄信給老師,不過老師從來沒回信過。另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加分題是根據不同題目做一份海報報告。最後考試幾乎都是背的,沒有什麼計算的部分。整體下來會對量子的東西有點概念,比如常見的Grover's Algorithm、Shor Algorithm、一些常見的量子閘等等。不過不深,跟我上學期修的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Computing 比起來很籠統,沒有什麼很深的推導。我覺得如果是真的要做量子研究的人,這堂課的深度廣度遠遠不夠,不過學一個常識的話倒是不錯的選擇。(註:後來成績晚其他科目整整一個多月才出來,這段期間教授神隱到公布成績那天,也沒有公布細項跟加分,第一次Exam Review教授還直接沒來放大家鴿子,挺雷的)
課程名稱:Multi-User Information Theory
學分:5 ECTS
心得:原本沒有修這堂課的,是因為Advanced Topic in CS第一堂課就教完了typicality,然後飛速帶過各種內容(Broadcast、MAC、Slepian-Wolf、Wyner-Ziv等等)。然後我發現這堂課的內容也是在教這個,所以就決定上了。不得不說,這堂課從教授到助教都教得很好,各種推導和理論都會一步一步解釋,也會很有耐心地回答問題。不過可能因為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內容沒有興趣,所以修的人不多,平常大概只有5個人來上課,最後有12個人註冊期末考。期末考是口試,有一個教授和一個助教,只有教授會問問題,助教會在旁邊瘋狂寫小筆記。感覺教授的問題也很隨興,就是想到什麼問什麼,但是我如果卡住了教授會用各種方式來引導,最後都能讓我答出他想要的結果。